白露节气对农业生产有哪些影响?
知识问答小编
0次浏览
2025-09-07 13:12:59
简要回答
白露节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,核心是**“温差增、降水减、光照足”**的气候特征,既为秋收作物提供了关键成熟条件,也对秋播作物的播种和田间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,是农事活动从“促生长”向“保丰收、备播种”转型的关键节点。1.对秋收作物:利灌浆成熟,需防早霜低温白露的气候条件对中稻、玉米、棉花等秋收作物的最终产量和品质至关重要,影响主要体现在“利好”与“风险”两方面:利好:温差拉大促养分积累白露后昼夜温差显... 详细内容
- 01
白露节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,核心是 **“温差增、降水减、光照足”** 的气候特征,既为秋收作物提供了关键成熟条件,也对秋播作物的播种和田间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,是农事活动从 “促生长” 向 “保丰收、备播种” 转型的关键节点。
白露的气候条件对中稻、玉米、棉花等秋收作物的最终产量和品质至关重要,影响主要体现在 “利好” 与 “风险” 两方面:
- 利好:温差拉大促养分积累
白露后昼夜温差显著增大(通常可达 10-15℃),白天光照充足、温度适宜,作物光合作用强,能制造更多淀粉、糖分等养分;夜间温度低,作物呼吸作用减弱,养分消耗少,利于养分向籽粒、棉桃等收获器官集中。例如,中稻此时进入灌浆后期,充足的养分积累能让籽粒更饱满;棉花则会加速吐絮,纤维品质更优。 - 风险:低温早霜易致减产
白露后冷空气活动频繁,若出现早霜(地面温度降至 0℃以下),会冻伤尚未成熟的作物。比如,晚稻正处于孕穗或抽穗期,对低温极敏感,低温会导致花粉活力下降,出现 “空壳粒”;北方的玉米若遭遇早霜,叶片会被冻伤,无法正常进行光合作用,导致籽粒灌浆不足、干瘪。
白露也是小麦、油菜、蚕豆等秋播作物的 “播种窗口期”,气候条件直接决定播种质量和出苗率:
- 适宜播种:温度湿度契合发芽需求
白露期间,多数地区日平均气温稳定在 15-20℃,土壤温度适中,且此时常有少量降水(如 “白露雨”),土壤墒情(含水量)适合种子萌发。例如,黄淮地区的冬小麦通常在白露末期开始播种,此时播种能让种子顺利出苗,幼苗在冬前有足够时间生长,形成壮苗以安全越冬。 - 需防干旱:降水减少易影响播种
白露后降水整体呈减少趋势,若长期无雨,会导致土壤墒情不足,种子难以吸水萌发,出现 “缺苗断垄”;即使出苗,幼苗也会因缺水生长缓慢,抗寒能力减弱。因此,部分地区需在播种前或播种后及时灌溉,补充土壤水分,保障出苗质量。
水果、蔬菜及部分经济作物在白露期间也受气候影响明显:
- 果蔬:糖分积累,品质提升
昼夜温差大的环境同样利于果蔬糖分和风味物质积累,比如苹果、梨、葡萄等秋季水果,白露后会快速上色、增甜,口感更佳;生姜、萝卜等蔬菜也会因养分积累变得更紧实、味浓。 - 经济作物与果蔬:需防 “秋旱” 与病虫害
一方面,秋旱会导致茶树生长放缓(但利于白露茶香气积累),也会让柑橘等果树因缺水出现果实偏小、落果;另一方面,白露后温度下降,部分喜凉病虫害(如蚜虫、白粉病)可能二次爆发,需及时防治,避免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。
白露对农业生产是 “机遇与挑战并存”:既要利用温差、光照条件促进秋收作物成熟和秋播作物播种,也要警惕低温早霜、秋旱、病虫害等风险,通过灌溉、防霜、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措施,确保秋收丰收、秋播顺利,为后续农业生产打下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