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露时节,农民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应对低温早霜的风险?
知识问答小编
0次浏览
2025-09-07 13:33:37
简要回答
应对白露时节的低温早霜风险,核心是**“提前预警、主动防护、精准施策”**,针对不同作物和低温强度,采取物理、化学或栽培管理手段,减少冻害对作物的影响,保障产量与品质。1.提前监测预警:掌握主动防护的“时间窗口”低温早霜的防控关键在“早发现”,通过精准监测为防护措施争取时间:密切关注气象预报,尤其是当地气象部门发布的“霜冻预警”(蓝色、黄色、橙色),提前1-3天了解低温出现的时间、强度和持续时长。... 详细内容
- 01
应对白露时节的低温早霜风险,核心是 **“提前预警、主动防护、精准施策”**,针对不同作物和低温强度,采取物理、化学或栽培管理手段,减少冻害对作物的影响,保障产量与品质。
低温早霜的防控关键在 “早发现”,通过精准监测为防护措施争取时间:
- 密切关注气象预报,尤其是当地气象部门发布的 “霜冻预警”(蓝色、黄色、橙色),提前 1-3 天了解低温出现的时间、强度和持续时长。
- 田间自建简易监测点,如在作物冠层高度放置温度传感器,或夜间定时观测(一般凌晨 2-4 点是温度最低时段),实时掌握田间实际温度,避免漏判或误判。
物理方法是应对轻度至中度低温的直接手段,通过创造局部温暖环境减少冻害:
- 覆盖保温:针对油菜、小麦等秋播幼苗,或露地蔬菜(如白菜、萝卜),可在低温来临前,用秸秆、稻草、地膜覆盖田间。秸秆 / 稻草能减少土壤热量散失,地膜可提升地温 2-3℃;对果树(如柑橘),可给树干包裹草绳,或给树冠覆盖保温布,防止枝干和果实冻伤。
- 灌水增湿:在低温来临前 1-2 天,对干旱的农田进行沟灌或喷灌(避免漫灌)。水的比热容大,能吸收和释放热量,灌溉后土壤温度下降更慢,可使田间温度提高 1-2℃,同时增加空气湿度,减少霜冻形成(霜冻多在干燥环境中发生)。
- 烟熏增温:适用于大面积农田或果园,在低温夜间(温度接近 0℃时),在田间均匀设置烟熏堆(用秸秆、杂草、锯末混合,外层覆湿土防明火),每亩设置 3-5 个。烟熏产生的烟雾能形成 “保温层”,阻挡地面热量辐射,同时烟雾中的微粒可作为凝结核,减少霜的形成,一般可使局部温度提高 2-4℃。注意选择无风或微风天气,避免烟雾扩散过快。
通过化学药剂提升作物自身抗逆性,适合在低温来临前 3-5 天使用,为作物 “穿上隐形防护衣”:
- 喷施抗冻剂:选择含丙二醇、氨基酸、腐殖酸等成分的抗冻剂,均匀喷洒在作物叶片和茎秆上。这些成分能增强细胞液浓度,降低冰点(类似 “防冻液”),减少细胞结冰损伤,同时促进作物积累抗冻物质(如可溶性糖、脯氨酸)。
- 喷施叶面肥:对处于灌浆期的水稻、玉米,或挂果的果树,可喷施磷酸二氢钾(0.2%-0.3% 浓度)+ 芸苔素内酯。磷酸二氢钾能快速补充养分,增强光合作用,芸苔素可调节作物生理功能,提升抗寒、抗逆能力,减少低温对籽粒灌浆或果实发育的影响。
结合农事安排调整栽培方式,从源头减少作物受低温影响的概率:
- 调整播种期:对秋播作物(如冬小麦),根据当地常年低温来临时间,适当调整播种期 —— 若预计早霜来得早,可提前 3-5 天播种,让幼苗在低温前长出 2-3 片真叶,形成更强的抗冻能力;若播种过晚,可选择抗寒性强的品种(如冬小麦选 “冬性品种”,而非 “春性品种”)。
- 及时收获或修剪:对已成熟或接近成熟的作物(如中稻、棉花),若预报有强低温,可在低温来临前 1-2 天抢收,避免籽粒或棉桃因冻伤变质;对未成熟的晚稻,若低温强度大,可提前喷施 “催熟剂”(如乙烯利),促进籽粒快速成熟,减少损失。
应对白露低温早霜,核心是 “预警在前、防护在中、管理在后”。轻度低温优先用 “覆盖 + 灌水”,中度低温加 “烟熏 + 抗冻剂”,重度低温则结合 “抢收 + 品种调整”。农民需根据作物类型(粮食、果蔬、经济作物)、低温强度和自身条件,灵活组合措施,才能最大程度减少损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