室性早搏有哪些类型?
知识问答小编
0次浏览
2025-09-19 17:34:47
简要回答
室性早搏(PVCs)主要根据起源部位、形态特征及发作频率进行分类,核心类型如下,不同分类对判断病情和治疗有重要参考意义:一、按“起源部位”分类(最常用,反映异常电信号的来源)这是临床最关注的分类方式,通过心电图(尤其是动态心电图)判断,不同部位的室早,形态和预后可能不同:右室流出道室早:最常见的类型,异常信号起源于右心室的流出道(靠近肺动脉瓣处)。多为良性,年轻人、无基础心脏病者中高发,诱因常与交... 详细内容
- 01
室性早搏(PVCs)主要根据起源部位、形态特征及发作频率进行分类,核心类型如下,不同分类对判断病情和治疗有重要参考意义:
这是临床最关注的分类方式,通过心电图(尤其是动态心电图)判断,不同部位的室早,形态和预后可能不同:
- 右室流出道室早:最常见的类型,异常信号起源于右心室的流出道(靠近肺动脉瓣处)。多为良性,年轻人、无基础心脏病者中高发,诱因常与交感神经兴奋(如运动、情绪激动)相关。
- 左室流出道室早:异常信号起源于左心室的流出道(靠近主动脉瓣处),发生率仅次于右室流出道室早,部分可能与心肌轻微病变相关。
- 其他部位室早:如起源于左心室游离壁、右心室游离壁、室间隔等,相对少见,若频繁发作需警惕是否合并心肌病等基础问题。
通过 24 小时动态心电图(Holter)记录的总次数划分,用于评估是否需要干预:
- 偶发性室早:24 小时内发作次数<1000 次,或占总心跳数的比例<1%。多为生理性,无症状时通常无需治疗。
- 频发性室早:24 小时内发作次数≥1000 次,或占总心跳数的比例≥1%。若伴随症状(如明显心悸)或长期存在,可能增加心脏负担,需进一步检查(如心脏超声)排除基础问题。
通过心电图上室早的波形(QRS 波群形态)差异分类,主要反映异常电信号的 “单一性” 或 “多样性”:
- 单形性室早:所有室早的 QRS 波群形态完全相同,提示异常信号来自同一个心室部位,多为良性。
- 多形性室早:室早的 QRS 波群形态有 2 种或以上(且无固定配对间期),提示异常信号来自多个心室部位,或心肌存在更广泛的电不稳定,需警惕,尤其合并基础心脏病时可能增加恶性心律失常风险。
- 成对室早:2 个室早连续发生,相当于 “短阵室速” 的早期表现,需进一步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。
- 室性二联律 / 三联律:正常心跳(窦性搏动)与室早呈固定规律出现(如 “1 次正常 + 1 次室早” 为二联律,“2 次正常 + 1 次室早” 为三联律),若频繁出现,需排查诱因或基础病。
临床中,医生会结合多种分类、患者症状及基础心脏病史,综合判断室早的风险并制定治疗方案。